中宣部日前追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时代楷模”称号。他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因病于今年3月19日逝世,享年93岁。
杨士莪一生都在践行着为国科研、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70多年来,中国水声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常规到精专,他始终引领前行;潜入“深蓝”汪洋,他桃李万千,为中国船舶和海洋装备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杨士莪院士的事迹被报道后,在全国高校青年师生中引发强烈共鸣。
中国的海洋事业因有一代代“听海人”“航海人”而逐渐刚强。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张海刚认为,杨士莪院士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是把祖国的需要放在首位,一生都在坚定地践行着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与他相处,时刻能感受到一种与光同行的温暖,“我们要像杨先生那样,踏踏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搞科研,并一代代传递下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
“杨士莪院士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数十载勤学笃行,毕生坚守科研一线;以传道授业为使命,几十年乐教爱生,培养了大批水声人才,耄耋仍在三尺讲台。”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常笛说,“如今前辈们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手中。传承前辈的崇高精神,投身科技强国建设,培养储备更多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德麟,深受杨士莪院士事迹和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于2019年回国投身祖国水声事业。正如杨士莪曾说:“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买,你是做不到的。这种东西你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王德麟认为,海洋信息感知技术对海洋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环节。他希望自己“未来能够真正实现从一名海外学子逐渐成为能以国家需求、地方发展为目标,开展科研工作贡献个人力量的青年研究员”。
在学习了杨士莪院士的先进事迹后,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金红感悟到他身上的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也对自身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宋迎东表示,广大教师要以实际行动向杨士莪院士学习,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声工程团队的助理研究员杨阳,本硕博均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他经常能在校园里看见杨士莪骑着自行车前往课堂;本科阶段,杨士莪“站”着讲授的水声学第一课,至今令他难忘;进入硕博阶段,他加入杨士莪的课题组,目睹杨院士身处高龄仍坚持参与外场实验,他表示能够“深切感受到杨士莪院士对我们学科和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2022年9月,一条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刷屏朋友圈,“一站到底”的“90后院士”再度登上热搜。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据统计,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水声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过的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多数已经成长为科研及学术骨干,我国水声领域的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曾受他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杨德森说:“杨士莪院士心怀‘国之大者’的科技报国情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前瞻布局、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的敏锐洞察、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勇气魄力,都深深影响了我。尤其在我探索新技术新理论的过程中,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对于学生默默支持、无私奉献的行为也深深感染着我。”
身为杨士莪的学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教授郭俊媛表示,看到可敬可爱的导师被追授为“时代楷模”,深感骄傲和自豪。她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发扬杨士莪院士的精神品格,继续为水声事业和海洋强国战略不懈奋斗。”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青年教师、副教授王璐曾在读博时,听过杨士莪的一堂课。课后,王璐找杨士莪院士合影时,他笑着说:“和你一起合影,显得我好老呀。”王璐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校园里遇见杨士莪院士,他会非常感兴趣地去听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给予指导,他曾说:“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水声工程领域,为我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作为“新一代航海青年”,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的研究生赵森最近正在求职中,他认为杨士莪院士获得“时代楷模”称号也是对相关科研工作者的肯定,为青年的择业就业指明了方向,正如杨院士所说“只要是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的,就都是值得干的”。赵森坚定地表示:“我们也将以杨院士为榜样,继续深耕航海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接好杨院士建设海洋强国的‘接力棒’。”